地址:新乡市解放路老体育场对面寿衣店
联系人: 冯经理
电话:0373-2025131 0373-2025130
手机:13903806211
新华网辽宁频道3月28日消息(记者魏运亨)清明节快到了。民俗学者说,清明节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久远的文化礼俗。
全球华人都过清明节
中国民俗学会名誉理事长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指出,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。清明,原本是历法二十四节气中一个普通的岁时节令。《淮南子》记载:“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乙,则清明风至。”
按照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的说法:“物至此时,皆以洁齐而清明矣。”就是说,这个节气万物复苏,是合适的耕种时令。江南浸种耕田,植树造林,北方“清明忙种麦,谷雨种大田”。
据专家介绍,*早的清明节不包含祭祀先人,随着时间推移,清明节逐渐与前一两天的寒食节交汇融合。
寒食节,原是古代的禁火忌日,后来,与晋文公重耳悼念恩人介之推的传说祭日相附会,逐步发展到与民间祭奠先祖亡灵的郊游扫墓相结合。唐玄宗开元二十年(公元732年)正式诏令天下“寒食上墓”。寒食节扫墓成了一种社会行为。宋元金辽时代,寒食节与清明节“你中有我”“互相混用”。
明清两朝,寒食节“禁烟冷食”这一习俗日趋淡化,祭祀先人的习俗凸显,为朝野上下共同重视。
如今,清明节已成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。
乌丙安说,在世界范围内,汉民族是较早设立民俗节日、祭奠祖先、追思故人的民族。
北方的满族、赫哲族、达斡尔族、鄂伦春族、鄂温克族、锡伯族;南方的壮族、侗族、彝族、白族、畲族、苗族、瑶族、黎族、水族、京族、羌族、土家族、纳西族、布依族等,渐渐接受这一文化习俗。
曾经在东西方不少国家讲学的乌丙安特别指出,西方人追念祖先的观念相对淡漠,除了美国印第安人有一个“万灵节”追悼亡人外,其他节日大多是感谢上帝恩赐之类的宗教节日。
古代中国的汉民族,由于起源于农业文明,农耕技术、家庭事业、宗亲宗族皆讲究世代传承,所以,祖先观念浓厚。
清明时节,南北方百姓选择在农耕开始之前,祭祀先祖,是非常适宜的。
祭扫春游两相宜
乌丙安认为,清明节传承至今,首先是一个慎终追远、祭祀先人的节日。所谓“风雨梨花寒食过,几家坟上子孙来?”是这种民俗的真实写照。
需要提醒广大民众的是,清明节的民俗文化绝不只是“上坟烧纸”。
清明节这一天,民间还有郊游、植树、插柳、放风筝、荡秋千、蹴鞠(踢球)等多种有趣的活动。
清明节春游,由来已久。相传大禹治水后,人们就用“清明”之语庆贺水患已除,天下太平。
有史料记载,踏青郊游,在唐代就已普遍。
杜甫《寒食》诗有“田父皆要去,邻家闹不违;地偏相识尽,鸡犬亦忘归”之句。不违,即不避,无忌讳;闹不违,意为无拘无束地嬉戏打闹。这一天,乡间父老要参与“闹不违”活动。
宋代,春游之风更盛。“梨花风起正清明,游子寻春半出城。日暮笙歌收拾去,万株杨柳属流莺。”这首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万人郊游、尽兴方归的宏大场景。
清明节举办各类民间体育活动也是一大民俗,其中放风筝、荡秋千、蹴鞠(踢球)等是古人的时尚运动。
正因为清明节的民俗丰富多样,历代文人墨客、丹青大家、颇尔滤芯屡屡将热闹的清明景象再现作品中。
北宋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,明代仇英的《清明上河图》、清初张岱的《扬州清明图》等,皆将繁华之地的清明活动描绘得栩栩如生,引人入胜。
文明平安过清明
2008年,清明节作为传统节日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,民众出行祭祖扫墓活动可能增多。
乌丙安说,清明节是一个传递亲情、传承文化的活动。几千年来,无论是祭祀还是郊游,都讲究有序、和谐。
辽宁省沈阳市将举办首届清明文化节,教育引导市民文明祭祀。
沈阳市各殡仪馆、墓园,将推出“鲜花换烧纸”活动,倡导市民用菊花、百合花祭奠故去的亲人。
沈阳市内数百个社区已设立公祭堂,并将举办追思会等活动。
辽宁省各旅行社也抓住清明节3天假期的商机,推出一系列春游线路。
沈阳市民黄鹏说,清明节作为传统节日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,这是顺乎民意的一件大好事,我们应把这个清明节过得很有意义。(新华社专稿)